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議題導覽】教授名嘴的是非對錯

0 意見

【記者廖之綺導覽】東吳大學再提出規範學校教授「每月上電視超過四次,須向學校請准」的「名嘴教授規範條款」後,引起學術、教育及傳播等界的喧然大波,各界反應不一。被校方點名的事件主角徐永明、林建隆,更對此規範做出反彈,為英文系教授的林建隆更在校門口持海報靜坐抗議。

自由時報的新聞報導中,採訪幾位教授的看法,部分教授認為,如果這些教授名嘴發言不當,對校譽造成傷害,但規範教授在外言論,難道對校風自由的東吳大學校譽不是更大傷害?另一派意見則認為,本應探討的為教授發言內容不當等問題,是對言論「質」的問題,草案卻以一週四次的「量」性限制約束言論品質,手段和目標不一致,能否發揮約束效果。

但對於,對於身為教授又在外兼職名嘴,因犀利的言論批判,充分的表達個人立場,看在校方、學生及家長眼裏,總是充滿矛盾,更有可能影響校譽與教學品質的可能性。

對此事件,網友、部落客皆有兩極的看法,有人認為教授應保有言論自由,只要不影響學校內的授課品質;但也有人表示,教授就應該做好為人師表的本分,不應該在節目上表達自己的政治偏見。

部落客喬治猴便表達他對此事件的立場,支持林建隆、徐永明等人的抗議:

我還是要重申我的立場,只要那些教授是利用自己的私人時間去上節目,且在不會影響自己的教學品質、損害學生上課權益的前提之下,那學校就不應該去限制這些人的言論自由,即便他講的是錯的,他講的跟社會普遍認知不同,或是,他講的跟學校立場不合,我都認為學校沒資格立法嚇阻教授上政論節目,如果你認同東吳這樣的做法,那你就等於默許以後政府可以關掉批評他的電視台。

而部落客ricebug更提出「只准校長當閣揆,不許教授當名嘴」的批評,認為此事件本就有立場的偏頗,更提出準行政院長劉兆玄做比較:

學者上電視談論政治就不行,當官就可以?好像怪怪的。
上電視當名嘴是參與政治,盛治仁上街頭當紅衫軍發言人也是參與政治,劉兆玄上台當官也是參與政治。東吳的作法,怎麼好像是說:「當紅衫軍可以,當官可以,就是不能當名嘴?」

針對上電視次數多寡是否會影響授課品質,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林宜貞,在媒體公民行動網上發表言論:

教授授課品質為何,教育單位應自有其一套評鑑教師授課品質的標準,而單就教授電視政論節目次數來評斷教學品質,似乎過於武斷且不合適。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以及近用媒體的機會,因此,限制了教授在電視發表言論的自由,似乎不甚恰當。

除了支持名嘴教授的言論自由,更替他們打抱不平;網路上也有另一種的反對聲浪。部落客proton576撇開言論權與工作權,針對教授的教學本分作批判:

既然在學校任教,就該好好教書
教書不是上課鐘聲響,老師去上課就好了
上課的前置作業都不用作嗎?
中小學的教育都給花時間備課
高等教育的學問是不是更該好好的想法子傳遞給莘莘學子呢
我相信有些優秀人才精力充沛
要想法子為更多的人服務
如果各方面都能兼顧,那我只能深深佩服,鞠躬敬禮
但是前提是要能兼顧
如果不能兼顧,請名嘴教授記得自己的本分

也有部落客認為應該反省的是名嘴教授本身,凱書認為應該是由人民限制,而非規條:

說真的,該反省的是名嘴自己,究竟身為社會知識份子指標,他們對學生、對社會做了什麼樣的身教示範?能限制他們的,只有擁有受教權的學生,以及有視聽選擇權的觀眾。當大家看到已經過氣的媒體叔伯,或是不花時間幫學生傳道、授業ˋ解惑的教授,光是上政論節目還不夠,還要硬去上一些綜藝閒談命理節目,瞎掰胡扯他們多了解年輕人新世代的KUSO想法,或是對愛情婚姻有獨到見解,麻煩請大家轉台,或是上網給他難看吧!
因為這些媒體跟名嘴,可能絲毫沒有羞恥心、自覺心跟使命感。

兩方的意見皆有其立場,無分對錯,這樣的矛盾,也呈現在東吳這項規範「條款」遲遲沒有定案,或許回歸本題,部落客林一平以賣甜不辣的比喻做分析,心裡應該就可有個底了:

教授下課後到夜市擺地攤賣甜不辣,算不算兼差?好像是。但除了在觀感上覺得這個教授有點狗皮倒灶外,只要不會影響教學,學校也不會阻止斷人財路啦。但如果該教授強迫學生吃他的甜不辣,那代誌就大條了,學校非插手不可。
那麼教授上電視當名嘴,犯了那個天條?

上電視當名嘴,闡揚個人政治偏好,不算是學術討論,以個人名義表達沒問題,不應冠上學校頭銜。否則會讓人認為是學校的看法,讓政治立場不同的家長(以及金主)覺得名嘴教授在強迫學生吃他的甜不辣,也難怪會氣急敗壞的向學校抗議。對於苦惱的東吳大學,為教授的政治立場頂缸,我是相當同情。

問題不在教授上電視的次數,而是他以何種名義表達他的政治立場。天天賣甜不辣可以,打著學校的招牌賣甜不辣,就會出事。
...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議題導覽】靠部落客賺錢 !?

0 意見

【記者廖之綺導覽】隨著越多來越多人加入部落客的行列,許多具有規模的部落格也一一成型。從部落格發展開始,就有許多人看好其發展,從個人心情抒發的日記書寫,到對某事物得專研及探討,部落格給我們的是多元、豐富且有經驗的資訊。

各種主題的部落格皆有專業或業餘的人士成立,從生活、飲食、美學、學術、科技等,專精且已過來人的經歷,給許多上網蒐尋相關資料的人,是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資訊。

這些部落客不只吸引網友閱讀,達到極高的點閱率,也吸引廣告主的注意,希望透過這樣高點閱率,增加自家公司的曝光度。風氣使然,許多部落格只要放上廣告主的商標,或是發表幾篇顯然是特地為廣告主所寫的的文章,就可以賺上一筆小錢。只要部落格的點閱率越高,所得到的金額就約多。

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有金錢進帳的網誌經營,吸引了越來越多部落客效仿,努力經營豐富自身的部落格,期待賺進如知名部落客同等的財富。

這樣的賺錢方法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但其中有利有弊,更充滿了矛盾。部落客izensun對此議題提出看法,寫出了部落格賺錢的迷思:


想要賺些小錢的話,可以在你的網站裡放些廣告,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常陷入矛盾。為什麼呢?
我相信大部分的使用者,應該會覺得廣告很擾人吧,像是廣告視窗、廣告(垃圾)郵件、大型的跳動Flash廣告(像是Yahoo!奇摩等著名的入口網站)等,甚至Windows
Live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等即時通訊軟體,都會見到廣告的身影。
而聰明的使用者,也想盡各種辦法阻止廣告的出現,就拿瀏覽器來說吧,最新的IE瀏覽器對於彈跳式的廣告視窗,已經會作阻擋的動作,FireFox更是有許多擴充套件可以有效的阻擋廣告的出現,像是Adblock
Plus。
我不喜歡看到廣告,可是我卻在我的部落格裡頭裝上廣告


除此之外izensun也承認在體驗賺取廣告收益的過程中,會產生的一些習慣,也說明了,「錢,人人都愛」的人性:


每個部落客都有自由在他的部落格放上廣告,賺取收益,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會變得很在意部落格的流量,希望來訪的人能夠越來越多,每天都會上Google
Analytic去看今天的流量,然後再去看Google Adsense及BloggerAD進帳了多少。

如同izensun所表示的,在這些行為中,無形之中變得在意流量的高低,反而忘記了建立部落格初衷,有些部落客更是把廣告放在極顯眼的位置,並放大,深怕讀者遺漏。whitefox對此提出批評:


部落格,文章內容才是主體,其他的東西都是附屬,把廣告放的那麼多,那麼大,那麼顯眼,那叫做「喧賓奪主」「乞丐趕廟公」,怎一個「煩」字了得!

而部落客煙仁台也提出三點說明「光靠部落格賺錢並不容易」:


第一、別人才不管你的廣告,只會看你的文章,因為廣告對他人來說根本沒興趣點閱.
第二、點閱率少之又少,一個禮拜平均一天能有十個點閱率就該偷笑.
第三、像BlogAD廣告人次要達500人次才會發放獎金。


部落客米果以站在讀者的角度說明為何有些人認為,當讀完一篇文章後,發現背後竟有廠商付錢支持時的,被欺騙感;同時也替這些靠著廣告點閱賺取金錢的部落客行為,做了理性分析:

讀者在閱讀非商業性質的個人部落格時,相對也會產生一種「潔癖」,一旦部落格作者做起生意來,難免會有「被利用」的厭惡感(這說不定是商業部落格一直沒辦法成氣候的原因)。

但是對於部落格作者來說,他們也許因為大量投入時間在部落格書寫,把部落格當成事業在經營,當然需要收入,尤其對pageview驚人的部落格來說,往往都是廣告商與公關公司亟欲拉攏合作的對象,也就被迫必須去考慮這類問題。我想,這是以部落格作者為廣告合作對象的轉型陣痛期,當讀者抱怨作者不應該靠pageveiw來賺錢,不可以把雙方的感情拿去當廣告談判的籌碼時,作者是不是也有權利決定他要用何種方式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畢竟靠pageview的虛榮,是無法拿來過活的…

而相較其他對於部落格賺錢的負面想法,Mr.6以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些廣告商標的置入:

網路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將永遠黏在這個平台,而一個又一個新的「廣告插件」,讓我們這個平台價值總有一天可以變現,可以永續經營。
...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議題導覽】網路文章的稿費問題

0 意見

【記者廖之綺導覽】部落格的興起,是因部落客可隨意的發表自身意見,讀者也可以免費的閱讀有用的資訊,參考不同於平面、電子媒體的思考模式。但隨著部落格愈受大眾矚目,其幕後重要人物的部落客的名聲,也如同名人般在網路上流傳。

許多部落客文章也逐漸受到平面媒體的注意。平面媒體發現部落客的好文,進而要求再次刊登在報章雜誌上,一方是名字再次曝光,另一方則是希望用新的文章吸引平面媒體的閱讀者閱讀購買。原本應該是雙方之間各有互利的交易行為。但在此之間,卻發生了部落客寫手的稿費問題,在網路間議論起來。

平面媒體刊登文章理當支付稿費給其寫手,稿費的計算也應以一般行情為底,再適寫手名氣及能力往上加值,但這原則似乎無法放在平面媒體與部落客寫手之間。

平面媒體的「一稿不二投」和「一稿不二登」原則,影響至部落客的稿費,由於部落客的文章已在網路發表,而平面媒體則認為因文章已曝光,當然不能以正常價碼來給稿費。

部落客米果在切身之痛下,發表自己所感,嘆網路文章的悲哀與他對此的立場,她認為在網路發表過的文章,換至平面媒體時,就如同二手貨般。而因一開始在網路上發表可免費閱讀,所以就有一種「免費被閱讀的宿命」,必須一路免費或廉價下去,甚至被要求「重寫一遍」。米果對網路文章的宿命,表達她的想法:

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思考邏輯,而且面對平面媒體編輯,膽子已經比較大了,我會跟他們說,在部落格寫文章,純粹是因為「爽」,讀者恰好看到,是因為「緣分」,如果你們要刊登,因為文章所有權是我的,而你們也跟讀者收錢,有獲利,等於你們拿了我的財產去轉賣,雖然只有一次刊載權,還是必須按照規定付錢。不能因為這些文章在我部落格是免費閱讀的,就必須一直免費下去。

此繼帶有批判又感嘆的文章在部落客間流傳,也不少有相同遭遇的部落客相繼呼應。部落客傅瑞德更探討現今「一稿不二投」、「一稿不二登」和「一稿不二賣」的觀念的轉變,他認為「一稿不二投」是印刷媒體時代的觀念,更是作者的基本道德;但網路內容易複製,更經常看見重新排版組合的文章,況且網路的版權模糊地帶多,把「一稿不兩投」解釋成「一稿不兩登」似乎不符合現今網路時代。

在印刷媒體時代,也許「一稿不兩投」跟「一稿不兩登」可以畫上等號,但現在是不一定的(然而「不兩賣」的基本美德還是不變);只要雙方在版權和報酬方面有共識、內容的呈現方式略加變化、媒體本身根據自己的調性加以彙整,其實重複刊登並不見得會影響閱讀。

除了探討此問題外,傅瑞德更替部落客寫手發聲,把這些交易行為,回歸到人與人的尊重:

也許你(某些媒體或窗口)理直氣壯、認為這是文章如何如何之後值得的價碼,甚至這裡可以暫時假設你是對的;可是你忘了一件事:這不是與人交陪的方式。講得直接一點,如果你不尊重我,即使我的文章真的一文不值,我跟你還有什麼合作好談?

而知名的部落客酪梨壽司在閱讀米果的文章後,也有所感觸,但也了解讀者在閱讀網路免費文章後,很難再消費平面媒體,這也看出平面媒體在利益考量下的難為。但酪梨壽司也不免替心中的怨恨出氣:

那些動不動就批評部落客「死要錢,太商業化」、「背棄部落格無私分享精神」的人,最好都不靠自己的專長賺錢、最好都不用上班為五斗米折腰,最好是無私到願意將每個月薪水都掏出來分給網友實踐共產主義,否則哪有資格囉唆別人不夠清高脫俗有靈氣?

此議題也延燒到馬來西亞的部落客黃德峻,他提出許多平面媒體的高傲態度:

平面媒體總是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他們認為當他們讓你出現在報紙或雜誌裏,你應該感到榮幸。曾經遇過一些記者和我邀文,我問說可不可以用blog裏的文章,他們欣然答應。我給了他們在blog裏貼出的一些文章,可是卻被要求重寫,重寫後又不滿意。而且這樣做是沒有酬勞的。曾經有一位元記者很突兀地告訴我說,我上報紙就應該高興,不要斤斤計較那麼多。

而部落客迴紋針在其文章「部落客新價值?」中提出平面媒體對部落客的應有態度:

傳統媒體如果真的想藉助這些人的力量來達到行銷的目的,就要拿出合理的行銷預算與資源來

而此議題的探討,站在部落客的立場,更可用作家陳映真在「在粗糙裡看見美麗的可能」一文中的一段說明:「跟今天一樣,媒體需要令人著迷的作家,來促銷媒體。媒體賣得多,廣告價值高,作家的稿費也就高。」...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議題導覽】媒體造神運動的省思

0 意見

【記者廖之綺導覽】隨者第十二屆總統選舉落幕,準總統馬英九與準第一夫人周美青在一片新總統熱潮中,不僅廣受支持者的喜愛,連各媒體都狂打著馬英九的招牌,頻開新節目。

各節目內容無所不包,把馬英九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戀愛經驗、仕途路程巨細靡遺的分析,甚至連馬家愛吃的美食一一列出,更拿周美青在520就任大典的衣著服裝等來大肆討論。八年前「阿扁與阿珍」的電視劇,這回換成了「阿九與阿青」,這波造神熱潮連馬英九本人都看不下去,出面呼籲媒體的造神運動。

原本應做人民公器的媒體,卻帶著民眾一起盲目的狂熱,讓不少人感嘆媒體的失職,更提出許多批判。

由媒體發出的造神運動引起撻伐,不少身為媒體同業提出批評的負面意見。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的何榮幸更在媒體改造學社網站中批判,這波造神運動具有「反智傾向」:

雖然是狗吠火車,仍必須留下記錄。總統大選揭曉至今的「造神運動」已再次証明,電子媒體絕對是台灣社會反智風氣的引導者。….這些畫面佔據了所有時段,讓觀眾看不見其他應該看見的新政府場景。…….新科正副總統難免享有「蜜月期」待遇,媒體多介绍第一家庭成員也無可厚非。但蜜月期並不代表自我繳械與自廢武功,電視台把大量時間花在鉅細靡遺報導周美青愛吃的巧克力蛋糕、蘋果派、滷味,卻分不出一點時間突顯、批判蕭萬長的嚴重失言,這種嚴重偏視、偏聽正是社會反智傾向的重要根源。

部落客marinereconhenry在其網誌中更提出,媒體造神將帶來台灣民主的損害:

將馬英九「神」化所帶來的禍害,就是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馬英九還未就職,是否有能力帶領台灣4年是一個問題,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但媒體就急不及待的為他展開了超級造神運動,不但繼續使台灣的媒體的形象降低,監督的角色等同於無,而且,專制國家的統治者是利用造神形象,鞏固其政權,馬英九及國民黨會利用這些媒體賜來的造神運動,極可能掩飾執政無能的事實,並消除及禁止任何人批評馬英九,鞏固國民黨的政權。恐怕在其時,台灣的民主真正進入黑暗時期!

連在對岸廣州的波仔都對提出對台灣媒體的看法:

媒體的話語權,是公眾所賦予的。很值得開心的是,在台灣,因為媒體的發展,政治人物跟人民之間的距離很接近。不過,媒體有這個話語權就應該有責任與義務,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資訊。說真的,我一點都不好奇周美青聽的是甚麼歌,我卻很期待她的作風給台灣政壇的官夫人文化有個徹頭徹尾的改變。我也不在意小馬哥以前暗戀的對象長甚麼樣,因為那無助於我們監督小馬哥的施政績效。

也有人提出造神太過的潛在危機,部落客RainReader表示:
我當然相信馬英九的正直和清廉,但這種媒體的壓迫式、誇張式宣傳,我覺得讓他產生莫大的壓力,如同選美小姐不化完美的厚妝就不敢出門一樣,造神太過,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真的以為自己是神,就像陳水扁這樣...

部落客Diaspora卻也提出另一項觀點,比較造神與批評造神的標準:
對政治人物與體育明星採取不一樣的標準,是閱聽人的權利,沒人可以置喙,但媒體沒有這種權利,媒體應該與採訪對象保持距離,而非依照閱聽人的喜好決定媚俗的程度。
卯足勁「造馬神」的媒體,應該接受批評,而卯足勁「造王神」的媒體,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接受批評。厭惡「馬神」,卻頂禮膜拜「王神」,豈不怪哉?

選舉後的媒體造神熱已隨著各界的批判減退不少,也讓不少人冷靜省思,檢討媒體的缺失,也希望520馬英九的就職大典不會是另一波造神運動的開始。...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書摘】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

0 意見


﹝記者廖之綺報導﹞在報紙媒體充斥著花邊醜聞、置入性行銷等新聞的時代,一篇具有深度意義的調查報導難能可貴。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所著的《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匯集收錄過去六十年來,全球調查報導的經典之作。不只表揚這些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更期望能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讓這些在上位者不為人知的消息,解隱藏在社會中的黑暗面,能公開於社會讓大眾檢視撻伐。

本書編者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是一位傑出的戰地記者和作家,曾兩度獲頒英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年度記者」獎,及「年度國際記者」、「聯合國際媒體和平獎」。除了記者和作家,皮爾格也是個優秀的製片家,他的紀錄片得過多項獎項。皮爾格三十年來秉持揭露世事真相,倡導人權的原則,更在二○○三年獲頒為了鼓勵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蘇菲獎」。

《別對我撒謊》收錄了二十四個經典的調查報導,以寫作年代編排,從新聞報導、專論、電視節目與專書節錄等多方面匯整。這些報導的作者包括許多著名記者如韋佛瑞德‧柏契特(Wilfred Burchett)、瑪莎‧葛爾紅(Martha Gellhorn)、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愛德華‧穆洛(Edward R. Murrow)等重量級新聞工作者的作品。

二十四篇的調查報導從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達毫的虐刑皆露-「達毫死亡集中營」,到二○○四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內幕事件-「弗留查見證」等六十年間的扛鼎之作。這些報導廣泛至全球,從美國、南非、俄國、德國、越南、柬埔寨到伊拉克,記者挖掘事件真相不屈不撓的精神,調查社會黑暗面的腳步,踏遍全球各地,讓社會大眾有機會看見事情的真面目。

每一篇調查報導不只將事件抽絲剝繭,更精闢分析事件始末。在文字之中,作者更把自身對新聞的理念透入在其中。使用抨擊性強烈的字眼,批判性高的詞彙,揭開事件內幕,寫出這些事件的始作庸者該被指責撻伐的缺點。讓讀者能深入感受到受害者的悲苦,及發現那些到道貌岸然的上位者的真面目。

書中對於美國出戰伊拉克事件更是琢磨許多,光是相關的文章就有九篇,代表的不只是伊拉克戰爭的背後有許多值得大眾審視的疑點,更象徵短短的四年內,調查報導在新聞界的重要性持續上升!
...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生命力媒體改造網路資源入口架站企劃書

0 意見

一、網站名稱:
生命力媒體改造網路資源入口

二、創刊目標
1. 整合全球媒體之動向
2. 摘要最新的傳播媒介相關書籍
3. 導覽值得探討的媒體議題
4. 使用多方面連結,增加網站的豐富性

三、網站定位
1. 生命力媒體改造組主編的個人網站
2. 新聞傳播相關科系師生的工具網站
3. 整合媒體改造資料,有系統地規劃,成為專門的特色網站
4. 利用文字、圖像、影音等多媒體資料,使網站具有其豐富且多元性

四、訴求對象
1. 新聞傳播相關科系師生
2. 對全球媒體異動感興趣的網路使用者

五、網站類目
1. 部落客架站企劃書
2. 生命力媒體改造簡介
3. 優質網站
4. 新聞匯集
5. 網摘
6. 議題導覽

六、稿源規劃
1. 優質網站:a. 引用、連結;b.替其作網站介紹
2. 新聞匯集:a.每日閱讀最新的相關新聞,從台灣本土到全球,挑出重要新聞做 統整
3. 網摘:
4. 議題導覽:

七、發展策略
1. 為實驗性部落格,以穩地基礎,向上發展的策略進行
2. 先豐富其內容,再拓展相關網站功能
3. 利用網站的獨特性質,吸引有興趣的朋友相互討論連結

... Read more.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